中国科考队勇闯阿蒙森海探秘南极“前世今生”
时间:2018-04-02 06:32 来源:未知 作者:通讯员
“雪龙”号3月30日电 综述:中国科考队勇闯阿蒙森海探秘南极“前世今生”
记者 白国龙
虽然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搭乘“雪龙”号日前已踏上返航回国行程,但值得回顾的是,科考队员返航之前在阿蒙森海及附近的高浪海区颠簸20多天,成功完成了中国首次南极阿蒙森海综合调查,为中国探索南极“前世今生”的奥秘积累了宝贵样本和数据。
资料图: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破冰。记者 阮煜琳 摄阿蒙森海位于南极南大洋太平洋扇区。历史上,曾有韩国、美国等少数国家在夏季对该海域开展过研究。“如果把阿蒙森海比作月球,那么阿蒙森海的深海就像月球背面。”科考队员唐正说。他在“雪龙”号上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阿蒙森海的海底采集沉积物,以此揭秘南极海洋“前世”之谜。
3月2日元宵节晚上在作业海区,现场作业指挥员韩贻兵带领科考队员开动钢缆绞车,将一个金属箱子缓缓放下海底。两个多小时后,他们从2700多米深的海底将箱子收回,成功采集到沉积物样品。
这项工作费时费力,在阿蒙森海初冬恶劣的海况下尤其困难。整个调查期间,像这样的沉积物采集作业,“雪龙”号一共成功完成了9次。这些海底沉积物就像地球的“年轮”,记载着南极海洋一段被封存的历史。
“通过对沉积物的研究,我们能得到数十万年前的海洋温度、盐度信息和古气候变化信息。”唐正说。
除了沉积物取样,科考队员在阿蒙森海域还完成了重要的海水取样工作。就像体检时要抽血,给海洋“体检”调查时,海水取样必不可少。
每到作业站位,科考队员们都用钢缆绞车将几百公斤重的海水温盐深仪从“雪龙”号布放到几百米至几千米深的海水里,从不同的深度获取海水样品。这些样品被分别送到“雪龙”号上的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中,用于不同学科的检测研究。
科考队员罗光富说,从微观视角出发,我们研究海水中最初级的海洋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还进行生物拖网研究磷虾、鱼类、底栖生物等,以便完整地了解阿蒙森海的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为保护南极海洋生物提供科学支撑。
科考队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文洪还专门从物种多样性、种群数量和分布模式等方面对这一海区的鸟类和鲸鱼、海豹等哺乳类动物进行调查,为了解阿蒙森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和生物资源状况积累数据。
科考队首席科学家助理何剑锋告诉记者,“雪龙”号此次在阿蒙森海完成了5条断面39个站位的全深度、多学科综合调查。其中沿西经126度完成的南纬60度至南纬72度46分的海洋断面观测,总长达1420公里,是中国南极考察有史以来最长的全深度海洋综合观测断面。
科考队员、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史久新告诉记者,阿蒙森海是南极周边海域增暖最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环南极冰架消退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有重要科研价值。它很可能成为继罗斯海之后又一个全球南极科考的新兴热点目标。
为了能更持久地对这一海域进行观测,此次科考队在阿蒙森海陆坡外围海域撒下一串总长2400米的“龙珠”。这串“龙珠”,学名叫锚碇观测系统(简称潜标),由多个仪器和大大小小的浮球连成串。在未来一年时间里,“龙珠”将在阿蒙森海中不间断地收集水体中的沉降颗粒物,测量不同水深的温度、盐度等信息。直到明年,“雪龙”号再次抵达时将它回收,获取数据。
“这是我国首次在阿蒙森海布放潜标,获取的样品和数据将用于研究该海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对了解南大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科考队员胡佶说。
科考队领队、首席科学家杨惠根告诉记者,阿蒙森海综合调查是在充满未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恶劣海况下开展的科考,这在中国南极科考史上前所未有。初冬来阿蒙森海进行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即便在世界南极科考史上也十分罕见。这次调查,有助于我国掌握该海域水文、气象、海冰、生态、地质等基本环境信息,为全球气候变化、南大洋资源开发利用、航海等提供基础资料。
上一篇:五部门:保障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为乡村补充师资
下一篇:没有了